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是由非遗传人吴文康所创立的。
吴文康,1960年4月生,江苏苏州市高新区东渚人。自幼受缂丝文艺熏陶,高中毕业后即拜师学艺。近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缂丝的研究,在花样设计和传统品种开发上,以及保持古远的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百余个新产品。作品具有观赏与实用相结合的艺术价值,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饮誉市场。自1992年起,陆续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获奖无数。吴文康先生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业绩载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共和国建设者档案》、《苏州民间手工艺术》、《收藏》等。2007年6月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奖”,同年,他所创立并领导的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江苏省缂丝传承基地”。2009年4月中华华夏文化产业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拍摄该厂缂丝专题片,并在央视九套《中国智慧》栏目播放。现系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苏州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缂丝协会副会长。
缂丝介绍
缂丝是一项历时悠久,织法特殊的丝织工艺,与一般通经通纬的织造方式不同,它是以简单的平纹木机,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造。“缂”字之义,在梁顾野王所撰《玉篇》(书成于公元543年)中称为“织纬”,也就是画面的构成全赖纬线的变化,织出的图案正反面皆同。由于不同颜色纬线所织成的图形,彼此不相关联,因此会在图案周围留下锯齿状的空隙,所以缂丝又称为“刻丝”。 缂丝的制作原理极其简单,但过程十分繁复。首先,需将经线固定在木织机上,其次,将画稿放在均匀平整的经面下面,将色线分别装进梭槽中,根据图案设计的要求,来回穿梭于图形的经线之间,完成后将毛头修剪干净,即成缂丝成品。为了将画稿如实呈现在织面上,缂丝的织造方法有“结”、“掼”、“抅”、“戗”、“打梭”、“绕”、“子母经”、“绞花线”等数十种之多,依画稿图案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缂织出各式优美作品,创造出缂丝工艺的非凡成就。